在一波三折之后,被业界称为“中国轮胎行业境外并购案”的青岛双星集团并购重组韩国锦湖轮胎一事,终于在今年4月份落定。虽然还有一些例行程序,但在双星集团与韩方签署相关协议后,基本宣告此次并购“收官”。双星将获得锦湖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网,成为世界轮胎巨头之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2017年初,双星集团及其子公司就开始介入重组锦湖轮胎。彼时,双星方面开出的价格,远比现在要高。在击败了德国大陆、法国米其林、上海航天、中国化工等10余家竞购者后,2017年3月13日,青岛双星旗下星微基金与锦湖轮胎的债权团――韩国开发银行(KDB)等签署了《股权买卖协议》(以下简称SPA),拟以9549.8亿韩元(约折58亿元人民币)收购韩国锦湖轮胎42.01%股权。
此后,锦湖轮胎披露的财报显示,公司2017年上半年出现了507亿韩元的巨额营业亏损。双星方面据此提出将9550亿韩元的收购价下调至8000亿韩元,降幅约16%。
2017年9月5日,在重组方反复降价后,锦湖轮胎债权团召开股东大会研究决定,拒绝青岛双星的要求。9月14日,青岛双星公告称,依据签署的SPA相关条款,与卖方协商一致,双方签署了《终止协议》,无责任终止已签署的SPA。
此后,锦湖轮胎在韩国的股价一路下跌。2017全年,锦湖轮胎净亏损从上年的379亿韩元扩大至885.6亿韩元。到了2018年,锦湖轮胎距离其偿还债务的期限日近,而其在国内的总债务高达2.4万亿韩元。同时其持续经营价值仅有4600亿韩元,远低于公司清算价值1万亿韩元。
在此背景下,2018年3月2日,KDB宣布将与双星重返谈判桌,并表示锦湖将向双星发行价值约6400亿韩元的新股,若达成协议,双星将成为锦湖的股东,持有45%的股份,而KDB领导的债权人集团持股总数将从42%降至23%。
自此,在宣告终止并购半年后,被称为“近年来中国轮胎行业境外并购案”的青岛双星重组锦湖轮胎之事项,在今年3月份“起死回生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收购举动,锦湖轮胎工会始终强烈反对。反对的焦点在于此次交易可能会成为2004年中国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失败案例的再现。锦湖轮胎工会担心被收购后遭到大规模裁员和技术窃取,同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来重塑自身的竞争力,并对当地经济产生不利影响。
对此,在2018年3月22日,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与KDB董事长李东杰,就工会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表达了双方的意见和见解。
双星董事长柴永森表示:“双星希望通过与锦湖轮胎合作,而不是窃取技术,成为全球十大轮胎制造商。就像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品牌一样,我们将保证锦湖轮胎的独立管理。”双星方面承诺投资锦湖轮胎,并在收购后的三年内为现有5000名员工提供工作保障,同时承诺在未来五年内继续担任该公司的主要股东,或者直到债权人出售锦湖剩余股份。
另一方面,KDB董事长李东杰也承诺,韩国开发银行作为仍拥有锦湖轮胎23.1%股权的第二大股东债权人,将仔细观察双星的每一部分业务活动,确保双星不会关闭锦湖轮胎的工厂。
此外,青岛双星相关人士表示,中国市场对于韩国锦湖轮胎挽回业绩下滑的颓势至关重要。这也是双方并购谈判得以重启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相比之前签署的SPA,此次重组方、双星集团及其子公司所出的资金大幅减少,从9549.8亿韩元降至6463亿韩元,一年折价3086.8亿韩元(约18亿元人民币)。
业内普遍认为,双星的转型和发展的经验可以更好地帮助锦湖解决现有的问题,两家轮胎企业可以在双方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形成的协同效应。未来,以双星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及TBR的优势,加上锦湖在PCR的优势,可以直接晋身为中国较大的轮胎厂家,并有望向全球前五位冲击,以此提升中国轮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。